电话:
关闭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职场资讯 > 绣花软件

10个关键词盘点2020年金融科技的变中求进

来源:平绣网 时间:2021-04-17 作者:平绣网 浏览量:

2020年是金融科技变中求进的一年,如果说上半场关键词是创新商业模式为王,下半场则是重建规则、重塑市场格局。


一方面,大量新技术在金融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开创了一系列新的场景与业态。数字人民币试点稳步推进、监管沙盒不断提速、多家金融科技企业奔赴上市,银行系金融科技公司、个人征信机构和第二批直销银行纷纷获批,筹建开业。


另一方面,监管部门对金融科技业态的监管日益趋严,多项针对金融科技领域的强监管政策相继落地。互联网贷款管理暂行办法、民间借贷利率上限新司法解释、网络小贷新规.....借金融科技之力大行其道的新兴机构和新兴业务纷纷被纳入规则和秩序中。反垄断、反不正当竞争的加强,将互联网巨头推至风口浪尖,最具标志性意义的莫过于蚂蚁集团IPO叫停、整改。


站在2021年的起点,通过几个关键词盘点金融科技行业的热点事件,回顾这不平凡的一年。


10个关键词盘点2020年金融科技的变中求进


1、强监管


2020年,监管部门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平衡创新与风险的关系,遏制盲目扩张和滥用杠杆风险。强调金融科技的金融属性,把所有的金融活动纳入到统一的监管范围。同时,加大了对垄断和不正当竞争行为的监管,防止资本无序扩张。


银保监会7月下发并实施《商业银行互联网贷款管理暂行办法》,填补了银行互联网贷款监管的空白,对自营、助贷和联合贷的模式予以规范,从获客、产品设计、风控、催收等各个环节予以细化,为银行与金融科技公司的互联网贷款合作厘清了边界。


8月,最高人民法院发布新修订的《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民间借贷迎来史上最严"利率红线", 以"4倍LPR"取代了"24%和36%为基准的两线三区"的规定。


9月央行发布《关于实施金融控股公司准入管理的决定》与《金融控股公司监督管理试行办法》,标志着金控必须持牌经营,有效打击借金控之名行监管套利之实的行为。


11月,《网络小额贷款业务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发布,明确网络小贷公司的注册资本、杠杆率、贷款金额、联合贷款出资比例、展业范围等。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在单笔联合贷款中,经营网络小贷业务的小贷公司的出资比例不得低于30%,这对借呗、微粒贷等互联网贷款产品影响深远。


12月,监管屡次表态,互联网存款导致无证驾驶、扰乱存款利率市场、突破地域限制、流动性隐患突出、资产端风险增加、对中小行流动性管理带来挑战等问题,蚂蚁集团首先下架银行存款产品,随后支付宝、腾讯理财通、天星数科、京东金融、美团金融等金融科技平台纷纷下线互联网存款产品,并停止新增发行。


2、更名、上市


10个关键词盘点2020年金融科技的变中求进


2020年,多家头部机构更名为"数字科技",如蚂蚁金服更名为蚂蚁科技集团、360金融更名数科、小米支付升级为天星数科等。升级之后,各自的发展战略也体现出差异化,如蚂蚁科技服务于小微商户群体等普惠金融、京东数科则倾向于新基建,强调其服务范围不限于金融科技,而是覆盖智能城市、智能营销、AI机器人等领域。


除更名潮之外,多家金融科技垂直细分领域的头部公司纷纷谋求上市。10月30日,陆金所控股登陆纽交所、京东数科、马上消费金融、微众信科、联合资信等均在积极筹划IPO。此外,支付科技领域的银联商务、连连数科也披露了上市冲刺计划。


3、反垄断


银保监会主席郭树清在2020年12月的演讲中指出,金融科技行业具有"赢者通吃"的特征。大型科技公司往往利用数据垄断优势,阻碍公平竞争,获取超额收益。12月24日,阿里巴巴因为限制天猫商家与第三方交易的 " 二选一 "等问题被约谈。金融科技巨头垄断和资本无序扩张的风险隐患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


近日,《关于平台经济领域的反垄断指南(征求意见稿)》,正式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未来互联网巨头可能需要根据监管部门要求,展开一系列整改。


4、数字人民币试点


数字人民币的研发自2014年开始探索,2020年由小规模封闭试点向大规模、大范围、多场景的试点阶段过渡。


10个关键词盘点2020年金融科技的变中求进


4月初,央行数字货币研究所指出数字人民币将先行在深圳、苏州、雄安新区、成都及未来的冬奥场景进行内部封闭试点测试。在苏州市的试点中,除了工、农、中、建、交、邮储6家银行外,还有京东、美团、滴滴以及华为、OPPO等手机厂商,多方均参与其中。


10月25日,央行数字货币研究所所长穆长春在2020外滩金融峰会上指出,数字人民币中心化管理能够有效解决中小企业的流动性问题以及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提升货币政策的执行效率。同时也有利于打破零售的支付壁垒和市场分割,避免市场扭曲。


在央行11月发布的《中国金融稳定报告(2020)》谈到,数字人民币体系尚无正式推出的时间表,央行将继续稳妥有序推进数字人民币体系研发工作,做好试点测试,确保相关设计不会对现有货币金融体系和货币政策传导产生大的冲击。


5、金融科技创新监管试点


2020年以来,金融科技创新监管试点进程明显加快。截至目前,北京市、上海市、重庆市、深圳市、河北雄安新区、杭州市、苏州市、成都市、广州市9市(区)先后成为试点地区,并发布金融科技创新监管试点应用名单,共60个惠民利企创新项目。


"监管沙箱"作为监管创新工具,事前、事中、事后流程均有详细规范,既有包容,也有审慎;同时通过试点地区的设立、试点批次的更新等,来扩大金融科技创新监管试点范围,鼓励更多企业主体参与到守正创新的工作中去。2020年12月25日公布的第三批5个拟纳入北京金融科技创新监管试点的创新应用,光大银行(601818,股吧)、农业银行(601288,股吧)、民生银行(600016,股吧)、浦发银行(600000,股吧)、平安银行(000001,股吧)等均参与其中。


10个关键词盘点2020年金融科技的变中求进


6、个人信息保护


2020年5月6日,脱口秀演员池子爆料,中信银行(601998,股吧)上海虹口支行未获本人授权,将其个人账户流水提供给上海笑果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这一事件迅速引爆舆论。


近年来,一系列涉及个人金融信息安全事件出现,各种非法收集、使用、公开甚至买卖个人信息的违法行为时有发生,给从业机构敲响了警钟。


相关的监管政策也在加速推进。9月18日,央行发布修订后的《中国人民银行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实施办法》;11月19日,我国首部《个人信息保护法(草案)》完成了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的流程。《草案》赋予自然人对其个人信息处理的知情权和决定权。


未来对违规获取、滥用、买卖用户信息的监管将进一步加强,尤其是对金融 场景、金融 生态的数据合规共享提出更高的要求。如何有效保护客户个人数据信息安全,也成为金融科技面临的新挑战。


7、创新型金融机构获批


2020年以来,包括直销银行、金融科技子公司、理财子公司、消费金融公司等在内的多家创新型金融机构的筹建/开业获得监管部门批复。


直销银行方面,今年有招商拓扑银行、邮惠万家银行获批筹建;金融科技子公司方面,成方金科之后,央行成立金融科技子公司"中汇金科",同时还有农银金科、太保金融科技、汇丰金融科技相继成立;理财子公司方面,今年有民生理财等八家银行理财子公司获批筹建,其中青银理财等三家已开业;消费金融公司方面,今年有蚂蚁消费金融等五家消费金融公司获批筹建。


除了上述获批机构外,2020年第五家AMC银河资产获批开业,以及第二家个人征信机构"朴道征信"的个人征信业务申请获央行受理。


8、持牌消金红利


2020年,监管部门相继批筹5家消费金融公司,是近四年来获得批筹最多的一年。目前全国获批筹建的持牌消费金融公司达33家,小米消费金融、北京阳光消费金融已开业,重庆蚂蚁消费金融、唯品富邦消费金融、苏银凯基消费金融正在筹建中。


11月,银保监会下发通知,消费金融公司拨备覆盖率监管要求从150%降至不低于130%。拨备覆盖率的下调,有利于消金公司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此外,符合许可条件的消费金融公司可以在银行间市场发行二级资本债券,拓宽资本补充渠道。此前消费金融公司的融资渠道仅局限于股东借款、金融债等有限的渠道。


9、P2P清零


曾火爆一时的P2P在2020年走入了终局。11月27日,银保监会首席律师刘福寿表示,全国实际运营的P2P网贷机构已完全归零。过去14年里先后有1万多家P2P上线,高峰时同时有5000多家运营,年交易规模约3万亿元。P2P从辉煌走向覆灭,再次证明要尊重基本的商业逻辑,要敬畏风险,要尊重金融业的本质。


P2P这场"游戏",由于涉及的机构和投资人多、地域广泛、数据量巨大。可以预见的是,存量清理整顿还有一段十分漫长的路要走。


10个关键词盘点2020年金融科技的变中求进


10、场景金融爆雷


10月,优胜教育多家实体店相继关门停业;11月,蛋壳公寓被爆资金链断裂,蛋壳无法向房东支付房租,租客被赶却仍要还贷,最后微众银行兜底"租金贷";12月底,在线教育独角兽"学霸君"被曝破产倒闭,或成为又一个"优胜教育"。


自2017年现金贷整顿以来,场景金融代替现金贷成为持牌金融机构发展消费金融的重要抓手。从汽车销售到医疗美容、从教育分期到长租公寓,互联网企业与金融机构摸索出了一种将消费场景与金融结合的大额消费分期模式,这一商业模式曾广受资本追捧,然而,多个爆雷事件揭开了场景金融的风控失序,以及场景方、金融机构、C端用户风险意识的缺失,市场逐步走向理性。


结语


回望2020年,金融科技监管政策收紧,意在化解金融风险,压缩监管套利空间。而政策松绑的部分,则是减少金融机构身上的束缚,为金融服务实体铺路。在"金融归金融,科技归科技"的规则下,金融科技发展边界进一步明晰,2021年,合规发展、持牌经营的企业才能走的更远。


注:文章内的所有配图皆为网络转载图片,侵权即删!

微信扫一扫分享资讯
客服服务热线
9:00-18:00
微信公众号
手机浏览

Copyright C 2009201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粤公网安备 44030902001943号

地址: EMAIL:kf@pingxiu.com

Powered by PHPYun.

用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