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过后,招聘就业市场暖流涌动。新华每日电讯记者线下、线上探访各类招聘活动,发现不少企业招聘都要求"年龄限35岁以下",有的甚至提出"员工90化"。
进一步调查发现,当下很多用人单位仍然热衷于收割"青春红利",靠青壮年人力资源参与同质化、低水平市场经营竞争。这种状况,导致"35岁 "与"40岁、50岁阶段"人群一道成为"就业困难人群",部分职场人士面临失业、家庭收入下滑等困境。
受访专家认为,我国"人口红利"正在逐渐消退,"35岁失业"叠加"中年危机",容易加剧职场"打工人"的担忧和焦虑,不仅构成就业"年龄歧视",更是对人力资源的浪费、挥霍。建议通过各种措施引导"人尽其才""人尽其用",守护就业这个"最大的民生"。
"35岁 ",找工作、换工作、稳工作都亮"红灯"
"裸辞"的37岁IT员工王海文,在春节过完之后,信心满满走上了"再就业"之路:"之前的单位工作环境不太适合我,早就想换工作。十多年的工作经验,找个工作应该不难吧?"
让王海文没有料到的是,看了很多就业网站、跑了多个面试,原本认为自己最有优势的工作经验,却因为年龄"超标",成了就业途中的"拦路虎"。
"很多单位直接写明‘限35岁以下’,面试原本还聊得挺好,一问我年龄就‘秒拒’。"王海文有点想不通,自己10多年的技术经验,在35岁的生理年龄面前,竟然一文不值。
"35岁职场荣枯线"现象,几乎在各个就业场景下都存在。公务员考试,大多要求35岁以下;在企业招聘中,无论是国有还是民营,除了特殊职位另作要求,大多数招聘也都限定了35岁以下;一些互联网公司近几年在优化人力资源结构时,也将35岁确定为一个分界线,甚至部分公司明确要求"员工90化"……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35岁职场荣枯线"已经成为职场人士望而生畏的一道"坎"。"跳过几次槽,但随着逼近35岁,现在的公司尽管也有各种不如意,但已经不敢再跳了,再难再累也只能忍着。"在金融行业工作的李敬告诉记者。
在一些企业,"35岁 "员工还可能面临受排挤、边缘化。"公司有个怪象,35岁后离职的员工一个接一个。直到我自己到了这个年纪,才明白为什么。"一位白领告诉记者:"35岁的员工,大多有老有小,生活琐事多,身体机能下滑。但公司给你的任务有增无减,来自领导的直接压力日益倍增。高强度的工作压力下,公司不裁你,你也只能选择主动走人。这样,公司还省了一笔违约补偿金……"
"职场上我见过不少‘35岁 ’的员工一言不合就跳槽的,但大部分的境况越跳越不如前,普遍都会遇到收入下滑甚至断档的问题。"一位外企员工说,"35岁之前就要考虑跳槽到那些工作环境合适的单位,不然就来不及了。"
"35岁以上的不要,那35岁以上的都不用工作了?"一位在网络发文抱怨工作难找的网民,得到了这样的答复:35岁之后,人脉多的卖保险,人脉少的开滴滴,没人脉的送外卖……
"小于35岁"是"人力资源","大于35岁"变"人力成本"?
"年轻人有干劲、有精力,对工薪要求低,对上升空间期待值高,生活和家庭的牵绊少,创新创业意识更高,对工作的适应力、可塑性更强,自然更受到企业的青睐。"一位互联网企业的人力资源主管告诉记者,"企业老板看重员工的年龄结构,认为其是公司成长性、创新性、活力值的体现,并把这个纳入对人力资源的考核目标,对于有选择余地的公司来说,‘小于35岁’的吸引力不言而喻。"
一位企业的人力资源负责人表示,公司招聘明文规定,分支机构中层管理人员年龄不得超过35岁,总部中层年龄不得超过40岁。如果的确需要招聘超龄人员,不仅需要层层特批,甚至还要扣减招聘所在分支机构的年度预算。
"对于很多单位来说,如果你没有无可替代的竞争力,年满35岁即被视为已经触碰了‘年龄红线’。在很多公司人力资源负责人看来,年满35岁的人就是‘生活琐事多’‘工作精力有限’‘身体健康有风险’的代名词,从而不得不面临‘招聘不考虑,提拔靠边站’的尴尬之境。"人力资源管理师朱丽亚说。
"‘35岁 ’面临的就业难题也和目前经济结构、转型发展水平直接相关。当前相当部分企业的发展运营模式雷同,业内竞争激烈,而对高经验值、高技术性、低工作强度的劳动力需求偏低,在人口红利尚能满足的情况下,企业自然愿意偏向用工作时长更长、薪资期待更低的低龄员工来替代高龄员工,‘青春红利’在就业上的优势已成为不争的事实。"湖南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教授朱国玮说。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1月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2020年2月-9月,在智联平台投递简历的35岁-49岁中高龄(35岁以上)求职者同比增长13.5%,增速约为35岁以下求职者(7.3%)的两倍。
问卷调查显示,在35岁以上的求职者中,有近一半因收入下降而从中高收入群体降至低收入群体。
多位受访者都表达了这一"无奈":"人不会永远年轻,但永远有人年轻。当你25岁和35岁的人做同样的事时,你是‘人力资源’;当你35岁和25岁的人做同样的事时,你是‘人力成本’。"
用工"内卷"陷入恶性循环亟待遏制
"中国长期以来的人口红利,让企业用工习惯了‘掐尖’的用人方式和超时超量的工作强度,但‘35岁职场荣枯线’实际折射了单位用人理念的误区,即注重劳动力‘便宜、好用’,而忽视产业转型升级背后所需要的人力支撑、资源经验储备。这样的用人导向,很容易陷入产业、用工‘内卷’恶性循环。"朱国玮说。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部的研究报告指出,"35岁 "人群就业渠道、选择更窄,收入更低,而这类群体有家庭有房贷,一旦失业,家庭财务状况会变得十分脆弱乃至恶化,容易引发区域性银行按揭贷款违约等连带风险。
还有专家担忧,如果35岁的人会遭遇就业困难,那么40岁、50岁的人要在职场上找到舒适感就更是一道难题。这就像推倒了多米诺骨牌——"35岁现象"可能加剧就业市场中的"4050"待业现象,不同阶段的就业年龄歧视最后构成了反对延迟退休的现实阻力。
——破除就业"中年歧视"。朱丽亚认为,随着近年来出生率的逐步降低、市场劳动力供给的减少,用工难情况在低质量就业岗位开始凸显,并呈现慢慢向高质量就业岗位蔓延的趋势。在未来一段时间,用工难、用工荒将进一步加剧,因此破除"年龄歧视""中年歧视",重构劳动力市场,提高劳动参与率,大力开发中老年人力资源,倡导"人尽其才"应成为我国经济社会稳定发展越来越重要的就业、招聘、用人导向。
——立法制度保障。多位专家建议,在人口红利逐渐消退的背景下,为了让我国经济保持稳定增长,有必要对目前大行其道的就业年龄歧视做出禁止性的规定。事实上,很多国家都有反年龄就业歧视立法,比如一些发达国家对40岁以上任何年龄段者给予平等就业保护,同时允许了一些特殊场合的年龄限制。
——加大市场培育力度。35岁并不意味着职业创造力的终结,反而是经验能力充分沉淀的成熟时期,各行各业应更注重员工职业生涯规划,充分认识和利用中高龄员工的特点和优势,打造适合各年龄层融合发展的企业文化,营造友好的"人才流转"就业市场氛围。
——为中高龄就业者"赋能"。朱丽亚认为,"35岁 "群体就业的最大压力不在于找不到工作,而在于找不到符合期待值的工作,陷入"高不成来低不就"的困境。对此,政府应加强引导培训,赋予中高龄求职者更多技能,拓宽其再就业、创业之路。中高龄求职者也更应保持终身学习、积极更新观念技能,凭扎实的工作能力立于职场"不败之地"。
公务员超龄无法参加干部遴选35岁为何就要"被嫌弃"
35岁怎么就成了"被嫌弃一族"
近日,据《半月谈》报道,一些地方的优秀基层干部因为年龄超过了35岁无法参加"二次择优",而且由于年龄的"一刀切"限制,出现了"有意愿的去不了,刚培养的留不住"等问题。于是,干部遴选如何破除35岁这道坎儿引发网友热议。
其实,35岁的坎儿岂止在公务员干部遴选中,"35岁焦虑""35岁危机"也不是第一次进入舆论场。之所以每次都会引发热议,成为热搜,因为这样的"中年危机"总是时不时在社会视野中上演,有的虽然离我们很远,但其中的痛苦让人感同身受,因为他们的现在,也许就是我们的将来。
日剧《大叔之爱》里有这样一句扎心台词:"你不要大声责骂年轻人,他们会立刻辞职的。但是中年人,你可以往死里骂,尤其是那些有房、有车、有孩子的。"这句话也在某种程度上反映出了中年人职场困境。
不知从何时开始,"35周岁以下"成了各种招聘启示的"硬杠杠",也总有一些单位会不定期"劝退""分流""优化"35岁及以上的员工。求职者过了35岁,除非自带资源、流量或者其他"撒手锏",否则简历极有可能会被丢进垃圾桶。"拒绝"很容易,但对于已经失去年轻时轻松跳槽资本的他们来说,重新找一份足够糊口的工作,付出的代价要比年轻人更多一些。
这样的"职场规则",让很多超过35岁的职场人开始担心自己被裁员、被失业。因此,一旦过了35岁,大部分人在工作上一点不敢懈怠,因为一个不小心可能就会被离职,反正理由总能找到。
"35岁的人"怎么就变成了"被嫌弃的一族"?大多数单位可能多从"成本"角度来考量,资深员工的工资一般都要比年轻时高一些。除了工资,社保费用对企业来说也是一笔不小开支。既然中年员工那么"贵",不如多招几个刚毕业的大学生。而且在一些单位看来,中年员工更圆滑一些,不如大学生"听话",容易管理。久而久之,"抛弃"35岁及以上中年员工就成了职场潜规则,大多数职场人也深陷"35岁魔咒"不能自拔。
但果真如此吗?可能从体力上来说,一些中年人比年轻人要稍差一些,但工作效率、工作经验、对单位的忠诚度是年轻人比不了的,这些不是可以买来的,也不是短期培养就能实现的。甚至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许多"35岁的人"在体力、精力、思维等方面依旧处于上升阶段。
有学者曾利用丹麦企业的数据,发现中年员工才是生产率最高的员工。员工平均年龄在37岁的时候,企业平均生产率达到最优。不只是中年,针对中国的研究指出,在非制造业的中国上市公司中,50岁以上的年长员工对公司的劳动生产率也有正面影响。
因此,"从35岁后之后开始走下坡路"可能只是一个伪命题。"一刀切"地选择"干部年轻化""员工年轻化",对单位来说也未必是好事,甚至还会起到相反的效应。面对"35岁了就会‘被优化’‘被离职’的现实",一些好不容易培养起来的可以"独当一面"的员工,可能会在35岁到来之前跳槽,这对任何单位来说无疑都是巨大损失。
这并不是倡导不给年轻人机会,我们当然希望越来越多年轻人走进社会,毕竟"未来是属于年轻人的",但也没必要凭空制造一些焦虑。年轻人有年轻人的冲劲与激情,中年人有中年人的成熟与稳重,成熟的社会应当能够包容各个年龄段的人,而不是人为地让某个年龄成为工作门槛、变成"危机起点"。
"35岁危机"不是一天形成的,消除也需要一定时间。每个人也要学会不断学习、成长,增加自己的价值砝码。让我们一起努力,让"35岁"只代表生理年龄,与其他无关。
注:文章内的所有配图皆为网络转载图片,侵权即删!
Copyright C 2009201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粤公网安备 44030902001943号
地址: EMAIL:kf@pingxiu.com
Powered by PHPYu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