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海外各国与中国往来密切,就业机会逐渐增多。小语种人才紧缺,那么哪些小语种专业就业前景更为广阔,国内哪些大学的小语种专业实力更强呢?今天,我们一起了解一下!
小语种专业前景
有调查显示,西班牙语、意大利语、法语、德语是薪资较高的"小语种"专业,紧随其后的是日语、韩语。
在交流所用官方语言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葡萄牙语、意大利语等专业人才紧缺,就业前景非常乐观。
在国内,"小语种"专业毕业生可以在外资企业、中外合资大型企业,以及涉及对外业务的大型跨国公司,从事翻译、市场、销售、财务等工作。也可能去中建、中航、中石化等大型工程类国企做驻外翻译,条件艰苦但是薪资比较高。
"小语种"专业的学生在报考公务员上也占一定优势。外交部、文化部等国家部委、地方政府、各省市外办、安全局等行政机关都需要对口人才。一些职级较高的岗位本科应届生即可报考,一般从事与外事相关的文职。
此外,小语种专业的毕业生可以从事文教传媒工作,也可以兼职翻译,报酬丰厚。
近年热门的专业
1、最有"钱"途语种:葡萄牙语
葡萄牙是欧洲有名的移居国家,每年蓝天数在200天以上,冬天不是很冷,夏天也不会很热,生活很悠闲,而且有很多的节假日。
专业学葡语的一般去非洲,起薪会达到2000-2500美金,这样的工资水平,是其他小语种望尘莫及的,无论是现在还是将来,目前的葡语毕业生数量,都远远满足不了需求。
2、最佳新秀语种:西班牙语
作为联合国六种工作语言之一,西班牙语不仅在西班牙国内,在世界其它地区也较为普遍的被使用,全世界有近4亿人讲西班牙语。优美动听的西班牙语被誉为"与上帝对话的语言"。
早在中国加入WTO前,西班牙语已经日渐热门起来。现在,它被越来越广泛地在使用,逐渐成为人们看好的一门外语。
3、最富人气语种:法语
法国一直都是一个极具风情和浪漫的国家,不光如此,法语还是除英语之外,使用国家最多、涉及范围最广的语种。
近年来,法语的发展态势十分迅猛,我国的法语学习群体也在持续走高,法语专业学生毕业后外派到其他国家,会有不错的薪水待遇,平均在1000-1500美金左右。
4、最有学习价值的语种:德语
德语就业排前10,薪水排小语种第2,选择进修德语的多为企业的中高层人士。一般是为了在职业生涯获得更好的发展或者是在德企工作交流方便。
在外企吸收人才方面,德企是除日企之外表现最好的,尤其是汽车行业。
5、最受企业认可语种—日语
日语作为小语种类的实力派,其受关注度及市场认可度都比较高。从就业角度来看,良好的日语口语能力可使职场人士在日企如鱼得水,晋升空间大大增加。
抛去民族感情因素,日本确实是个科技领先,名企众多的国家。当然我们更多的人是为了爱好学习日语,二次元,吃生肉,粉爱豆。
6、竞争压力最小语种—意大利语
客观的来说,意大利语没有某一个能大量吸收毕业生的领域,但因为开设的院校数量少,而且不是年年招生,又加之意大利留学政策不太稳定,不像法语德语西班牙语那样有大量的归国毕业生,因而意语就业的优点是竞争压力不大。
7、韩剧迷,综艺控最佳学习语种—韩语
很多韩语专业的同学表示,韩语虽然好找工作,但是找到好工作却有一定难度。的确,跟其他语言相比,韩语在薪资待遇的优势并不明显,但这并不代表韩语在小语种的地位要弱于其他语言。
目前韩语在国内的就业形势依旧大好,我们日常学习韩语的途径也很多,如果本身对韩国文化感兴趣,学起来会格外有动力。
主流小语种专业
国内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的小语种专业主要包括德语、西班牙语、葡萄牙语、捷克语、荷兰语、瑞典语、波兰语、匈牙利语、意大利语、罗马尼亚语、保加利亚语、阿尔巴尼亚语、塞尔维亚语、日语、朝鲜语、蒙古语、越南语、缅甸语、泰语、老挝语、马来语、菲律宾语、柬埔寨语、印度尼西亚语、乌尔都语等。
培养目标:培养学生接受所学语种听、说、读、写、译等方面良好的技能训练,学习该语种语言、文学、历史、政治、经济、外交、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知识,掌握一定的科研方法,培养学生具备从事该语种相关翻译、研究、教学、管理等工作的良好素质和较强的能力。
主干课程:相应语种基础语、报刊选读、视听、口语、写作、翻译理论与实践、语言理论、语言学概论、相应语区国家文学史及文学作品选读、相应语区国家国情等。
就业方向:毕业生可到政府机关、大型央企的外派机构、大型跨国公司驻中国的办事机构、各种外贸进出口公司、新闻传媒机构等工作。
多年以来,葡萄牙语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良好,随着我国与葡萄牙语国家政治、外交、经贸、科技和文化交流的不断扩大,葡语专业的前景将会更好。
匈牙利语是匈牙利的官方语言,除匈牙利本土的绝大部分居民使用匈语外,其余使用匈语的人群主要分布在罗马尼亚、斯洛伐克、乌克兰等地。匈牙利语专业毕业生主要在外交部、商务部、文化部、新华社、国际广播电台及科研单位等工作。
马来语主要使用于马来西亚、泰国、新加坡、文莱、菲律宾以及印尼苏门答腊岛等部分地区,毕业生多在国内外从事翻译、教学研究和对外经贸管理等工作。
泰国是东南亚极富前景的国家,泰语人才就业前景较广阔。另外,泰国也是英语较普及国家,学习泰语的同时还需要掌握良好的英语语言技能。毕业生可在各涉外部门、国内外大型企业、传媒、科研教学单位等工作。
2015年,《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组织了一项调查,向2003名受访者询问希望从事的职业。结果显示,"稳定性"(59%),成为国人心目中第二大衡量职业好坏的标准,仅次"收入"(70%)。
这一调查结果基本反映了现实。"工作稳定"似乎是很多人理想生活的标配,更是长辈们念兹在兹、希望子辈达成的心愿。近年来,人们对"稳定"的追求更加高涨。最近另一项调查显示,2020年选择"稳定"作为评价工作最重要的标准的大学生比例,较2015年的6%增加到9%,上涨1/3。这也是促成"考公务员""进体制内"热潮的力量之一。
然而,究竟什么是"稳定",追求的是什么的稳定?人们往往语焉不详,或者不同人心目中的"稳定",内涵差异很大。
本文把这一烂熟于心、却又含混不清的"工作稳定"分为三个层面(也是三种程度):劳动关系的稳定、职业的稳定、法律保护的稳定;并在此基础上讨论,追求这三种不同"稳定"的可能及其风险。
劳动关系的稳定
这应该是大多数人谈及"工作稳定"一词首先浮现的:跟一个"单位"建立长期的劳动关系,没有失业风险,旱涝保收。
这一类"稳定"首先要求,个人与用人单位之间的劳动关系是长期、稳定的契约。其次,这些用人单位被假设能永续运行、存在,因而"依附"于单位的个人不会被裁掉,也将持续获得收入——类似于"铁饭碗"。
当下追求劳动关系的稳定,其实是个人自愿寻求与用人单位稳固、甚至终生的关系。这又与二三十年前"单位制"下的"铁饭碗"不同。
后者是一种基于全权主义,将城市劳动人口安排到一个个单位就业的"总体性"的社会经济制度,个体较少有其他选择。而今天追求稳定劳动关系多是自愿,在现有的结构框架下的个人所认为的优选。
拥有稳定、长期的劳动关系,并在这种关系中占据相对主动权当然是一种幸运。特别在市场经济不甚发达的二三线和中西部城市,这类待遇体面、就业安全的工作更是香饽饽,妥妥地占据了一级劳动力市场的高地。
然而,稳定的劳动关系必定只是少数人的"特权",而且,其所谓"稳定"实际上夹杂着不少想象成分,并蕴含着其它风险:
其一,这是一种稀缺资源。
跟这样工作相关联的基本是政府、事业单位、大型国企和少数外资、民营大公司(愿意根据法律提供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他们只是就业市场上的少数。并且随着灵活用工在全社会的推行(包括政府,也在越来越多地使用合同工、劳务派遣和临时工),事业单位改革的深化(取消或减少事业编制),这些机构能提供的"稳定工作"的岗位只会越来越少。
资源越稀缺,其门槛、要价就越高。于是,部分地方,硕士、博士干着高中生水平的活,也就不鲜见了。在供给需求的巨大落差中,甚至可能生出灰色寻租空间。
其二,"铁饭碗"、"木饭碗",并不完全"稳定"。
上世纪50年代形成的"单位制",也是通过"社会契约"的形式向其中的个人承诺了工作稳定。但到90年代,国有企业改革启动,国有企业大批改制、破产,大规模国企职工"下岗","铁饭碗"也是可以"溶解"的。
而今天单位提供的稳定的劳动关系,相比之前的"铁饭碗",充其量只算是"木饭碗"。2001年开始的国有企业"三项制度改革"(劳动、人事、分配制度改革),2011年启动的事业单位改革已将人员"能进能出"作为目标。一二十年过去,这一目标在部分单位、部分人员中已经实现了。
职业的稳定
相比与一个单位长期绑定,职业稳定是一种程度较弱的稳定,指一个人多次更换工作(job)或服务的组织,但都是在一个或一类职业(career)范畴内。相对于只属于少部分人的"劳动关系的稳定","职业的稳定"是现代社会的相对多数人正在实践的。
不仅稳定程度、适用范围不同,"职业的稳定"的达成方式也与"劳动关系的稳定"的有区别。赢得"稳定的劳动关系",在就业市场上几乎就是靠"一锤子买卖",第一次即终身。当然,在此之前可能需要有长期、卓越的学历或专业学习,或凭借特殊资源。
而"职业的稳定",依赖持续的学习、反思和多次选择。这里的"学习"用其广义,指在自我与社会的不断碰撞、互动、融合过程中,有意吸收和思考外界传递的、有关自我、社会、工作的各种知识、经验。
理想状况下,"职业的稳定"是个体经过一定阶段的职业探索后,综合自我认知、社会认知、职业实践、专业学习四个方面,有意识的选择。
同时,职业的稳定很多情况下也是"被选择"的结果。毕竟雇主总是优先考虑有"相关工作经验"者。职业稳定也可算是一种"路径依赖"吧。
在一个或一类职业,从菜鸟到老手,从初阶岗位到业界管理者或专家的通道,就是职业发展。职业发展也是以职业领域的相对稳定,为前提的。
"职业稳定"显然是摆脱"劳动关系稳定"的框架的。那么,劳动关系稳定能兼顾职业稳定,甚至职业发展吗?可能,但其条件是,个人在单位从事的是一种具有职业,且这种专业性能在本单位之外获得同行认可、甚至存在流动可能。换言之,单位中的个人最好还处于一个跨单位的"职业共同体"中。
这是因为,"单位"是一种与行业、市场中的企业不同性质的组织。它对意识形态的强调、内部"恩威-庇佑"关系机制,及人员的超低流动率,极易形成独特的内部生态,使个人从事的工作具有较强的因应性、专用性,而削弱其专业性、通用性。这与职业、专业发展存有张力。
最具张力的情况是,个人为了追求与一个单位的"劳动关系稳定",被迫转换职业领域,最终无法在一个职业领域发展能力,只是为了适应体制内生存。所谓"体制内废人"就是类似情形的极端表达。对安全的追求成为对单位的依赖,个人可能会丧失应对就业风险的能力。
法律保护的稳定
当一个人既不能/不愿达成劳动关系稳定,又不能/不愿选择职业稳定,那他还有什么稳定可以指望呢?有,即稳定的法律保护。这是现代社会劳动者的底线权利,适用于所有劳动者。
追求劳动关系的稳定,抑或职业稳定,往往被认为是"个人"议题,而法律保护的稳定则是"社会"议题,并已成为一个社会科学研究领域。
市场经济的竞争、创新必定存在风险与变化,问题在于如何在"资本-国家-劳动者"三者之间分配灵活性和风险。战后的资本主义世界,三方事实上达成了一定妥协和平衡:资本分享部分利润,劳工不再冲击资本主义体系,国家通过税收和福利制度转移市场获利。
但自上世纪80年代起,市场灵活性的风险已从企业或者国家转移到劳动者,从而产生了"不稳定工作"(precarious job)问题。这里作为专门学术概念的"不稳定工作",核心内涵是缺少法律和工会保护,例如没有签订劳动合同、不享受社会保障,更易被裁员、陷入失业且得不到救济(Rodgers,G.&Rodgers,J.1989,Precarious jobs in labour market regulation:The growth of atypical employment in Western Europe,Brussels:ILO.)。
学者们认为,近几十年来不稳定工作已覆盖绝大多数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并与发展中国家的"非正规就业"合流。
中国也概莫能外。改革开放之后,市场力量被解放,商业活度和自由度大大增加,且随着运输、通讯技术日臻成熟,互联网技术、平台经济等的发展,组织日趋扁平、弹性,承包、外包活动频繁。政策领域中为实现充分就业而实施的"发展非正式就业"、"大众创业"项目等,也非预期地拉动了不稳定工作的扩张。以与之相近的"非正规就业"统计为例,1978年全国城镇非正规就业人员比重仅占0.17%,2012年已达60%(王庆芳,郭金兴.非正规就业者的境况得到改善了么——来自1997—2011年CHNS数据的证据[J].人口与经济,2017(02):116-126.)。
于是,原本应作为底线的"法律保护的稳定"呈现出严重不均等。最顶层,是供给最高规格稳定——劳动关系稳定的单位。次之是传统的大型企业,老实遵守《劳动合同法》,为所有雇员提供正式劳动合同、规范的保险、辞退补偿等,雇员失业享受失业金,退休享受养老金——此即典型稳定的法律保护。最下层,是正在扩大的不稳定工作群体,他们中有的是通过劳务派遣、商务合作、劳务用工等"合法"方式,从上一层中被挤出。
这对我们追求"稳定"构成了总体性的威胁。体面的、提供稳定法律保护的工作的比例(虽非绝对数量)在减少,形成了一种稀缺。很可能正是这种稀缺,助长了一种焦虑和不安全,使人们更加去追求极致稳定——回到体制内,劳动关系的稳定。
除了恐慌地竞争不多的有"稳定的法律保护"的工作,还有什么方式来应对呢?作为一种公共政策,劳动法律保护不是静态的,而是基于博弈的动态调整。近期Uber网约车司机是否享受劳动法权利,在英美等国引起争论和关注。这是典型的不稳定工作,网约车司机表面属自雇佣,而被排斥在劳动法律保护之外。但最近,美国加州和英国法院均做出了赋予此不稳定工作全部或部分劳动法权利的判决。
此非孤例,很多国家都在积极应对不稳定工作的挑战。这得益于个人认真对待自己的权利,部分团体的努力推动,也有社会的关注。这条路很难,但不可或缺。
结语
本文将与就业、工作有关的稳定分为三种,他们的特点对比如下表:
"稳定"或曰"安全",确实与自由存在张力,选择何种程度的稳定,应是不同个体的选择,这是每个人个性的体现。更何况底线稳定本就是生活的基础。所以,本文无意规劝诸位一定要拥抱风险和不确定性,更不是否定社会对稳定的追求(这正是底线稳定稀缺的社会集体不安全感的反向体现)。
但笔者认为,个体的选择需要基于对社会结构的基本认知。理性上能区分看待不同的"工作稳定",去掉不切实际的幻想,感性上能感知自己偏好哪种"工作稳定"。
如果一定要说建议,笔者更赞赏,做好一个普通人能做的,不是追求极端的劳动关系的稳定,也不是全然没有规划、自由放任、不求保障,应尽量做到职业的稳定,更多参与争取法律保护的稳定。
(作者周燕玲系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博士、趣业教育创始人。)
注:文章内的所有配图皆为网络转载图片,侵权即删!
Copyright C 2009201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粤公网安备 44030902001943号
地址: EMAIL:kf@pingxiu.com
Powered by PHPYu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