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话:
关闭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职场资讯 > 绣花新闻

创新人才早期应如何进行干预和培养?创新人才早期培养的逻辑

来源:平绣网 时间:2022-01-10 作者:平绣网 浏览量:

时代的变化,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现在需要培养人全面发展以及培育创新人才。那么,创新人才早期应如何进行干预和培养?


创新人才早期应如何进行干预和培养?创新人才早期培养的逻辑


12月10日,在钛媒体集团联合大兴区产促中心、国家新媒体产业基地共同主办的"2021 T-EDGE全球创新大会"上,智勇科创实践基地创始人、"不刷题俱乐部"发起人关大勇做客钛媒体会客厅,以其十几年来在实践教学方面的经验,给出了自己的答 案。


当世界意识到传统教育形式不再能满足时代 发展,并开始思考如何进行创新时,北欧诞生了混龄式教育,美国采用了STEM教育和PBL,中国也一直在探索,从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到现在的五育并举、全面育人……"千古不变全世界都追随的真理是,如何激发孩子原始学习动力。"关大勇认为,如果孩子没有学习目标、学习兴趣,很难谈得上去创新。


因此,他在10年前就开始摸索可以给学生、尤其是针对科技创新型人才,搭建什么样的平台。而问题核心有三:打造什么样的环境;提供什么课程;老师又要具备哪些能力、进行怎样的引导。


基于此,关大勇创立了智勇科创实践基地。"我们叫它智勇未来科学家实验厂,寓意是想通过与场景结合、浸润式环境,为学生提供解决问题的平台。其中包含了各种各样的场景,拥有各种各样的工具、先进设备。"


但"光有这些还不够,因为每一个孩子都是不一样的。"关大勇表示,智勇强调"五行潜质",有的孩子动手能力极强,有的孩子则擅长理论运算,而有的孩子想象力非常丰富……当原有以成绩和分数单一评价的方式已然过时,他提出,要让孩子面向开放性的问题,从中发掘出不同学生有哪些原始创新力。


不刷题俱乐部由此成立。就在不久前,"不刷题俱乐部"成员、同济大学退休教授吴于人通过快手走红,先后被人民日报、央视新闻陆续报道,近一月间,吴姥姥不仅和快手弦论天才少女周思益、戴博士连麦直播,还上了天宫课堂,受到很高的关注。


创新人才早期应如何进行干预和培养?创新人才早期培养的逻辑


不过,最初关于"不刷题怎么可以?""不刷题怎么能够学习呢?"等争议不少。对此,关大勇强调,"不刷题不是不做题,我们反对提前重复机械训练,希望老师、家长、孩子不要陷入提前像军备一样刷题焦虑,而是有更好体验和学习的方式。"


今年,关大勇进一步提出了开源、融合和智创的理念。所谓开源,是使青少年科创事业全民化、公益化,让所有有潜质但没有机会被发掘的孩子,都可以享受更多科创活动资源和平台。另外,他希望,孩子们的创意能够与产业、与实际应用场景进行结合,这需要除了智勇外,学校、企业等主体一起参与到青少年创新教育中。


"希望孩子们智慧地、充满勇气地进行创造,这是今年非常重要的变化。不要一做科创就是为了升学和竞赛,而是让所有人参与进来,都能够体会到创新的乐趣。"关大勇最后说,"这也是我们做创新教育非常重要的愿景和目标。"


以下是钛媒体会客厅"创建鼓励和信任的学习环境———创新人才早期培养的逻辑"全文,略经钛媒体App编辑:


关大勇:大家好!今天分享的主题是创建鼓励和信任的学习环境。我们现在需要培养人全面发展和培育创新人才,创新人才早期如何进行干预和培养,今天结合十多年的实践给大家做一个简单的分享。


先自我介绍一下,我的本科、硕士、博士和博士后都是同济大学物理学院,我算得上是物理直男了,做创新和实验教学十几年,也成立了智勇科创实践基地以及不刷题俱乐部。


现在时代在变化,整个世界也在发生变化,新的时代对人才给予更高的要求,我们从一系列已知到面向未知,人工智能能带给这个时代什么东西,包括现在非常火的元宇宙,结合这样的背景,整个行业都在发生着巨变。从国外欧、美到中国诞生了很多教育的形式和教育形态,比如说北欧混龄式教育和美国STEM教育和PBL等等,当世界各国在思考传统教育形态可能已经无法满足这个时代进一步发展了,我们到底应该给孩子什么样的教育形式?经过了各种各样调研和尝试之后发现,千古不变全世界都追随的真理是如何激发孩子原始学习动力,如果孩子没有学习目标、学习兴趣,很难谈得上去创新。


我们国家在教育摸索上一直没有变,一直在进行尝试和创新。我是80后,那时候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现在是五育并举、全面育人,培养核心价值观,培养全新的土壤,包含了提供什么样的环境和场景,结合前沿科研技术和设备手段;第二提供什么样的课程,包括活动这样的场景;三在评价和环境改变下,我们老师又要具备什么样的条件进行引导,在组织跨学科创新活动当中,我们又应该采用什么样的方法。


在这个基础上,我们早在10年前就开始尝试摸索该如何给学生构建,尤其是对科技创新型的人才,我们该搭建什么样的平台。当时成立了智勇科创实践基地,我们叫智勇未来科学家实验厂,寓意是想通过与场景结合、浸润式环境,为学生提供解决问题的平台,里面会有各种各样的工具、各种各样的场景、各种各样的先进设备结合在一起。


光有这些还是不够的,因为每一个孩子都不一样,在智勇强调五行潜质,有的孩子动手能力极强,但理论分析可能偏弱;有的孩子理论运算能力特别强,但协作想象差一点;有的孩子想象力非常丰富可以把眼前东西与运用场景充分进行结合。在这个基础上靠原有以成绩和分数单一评价方式已经不够了。


我们需要让孩子面向开放性的问题,我们该让他们如何参与其中,并且如何通过简单问题看不同学生有哪些原始创新力。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和吴教授一起成立了不刷题俱乐部,当时有很多争议:不刷题怎么可以、不刷题怎么能够学习呢?不刷题不是不做题,我们反对提前重复机械训练,这是一种理念,希望老师、家长、孩子不要陷入提前像军备一样刷题焦虑,而是有更好体验和学习的方式,给孩子们搭建创新的平台和土壤,所以智勇科创给从小龄段、小学、初中、高中搭建一个体系,我们叫螺旋式科学的学习体系。


我这里简单分享一下,比如说G6,六年级的同学会非常关注与生活的联系,像我们经常举例不倒翁小玩具,我放在这儿是不会掉下来———但它是可以掉下来的,我稍微加一个力,不倒翁就下来了。这样的现象,不同同学所表达出来的特点是完全不一样的,有的人会关注下来的频率是多少,下来一共多少次、下来多长时间,有同学会关心这件事情可以和现实生活中哪些场景进行应用和联想,还有一些同学会关心为什么立在这里不掉下来,而我让它动起来,只有以这种方式,注意不是直接下来是不断振动下来的,有同学会关心这个。我们设计了开放式场景之后,给了孩子一些讨论的机会,允许不同类型的孩子可以在平台上进行互动、进行交流,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并且获得定性半定量的研究和数据,当然要使用一些工具。


当往下进行,随着学习深入和年龄深入要使用各种各样的工具,有些同学会使用高速相机把振动过程拍摄下来,分析里面力学结构,跟重力、弹力、摩擦力的关系,也会让同学调研原理是什么,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充分尊重每一个孩子的个人特点,因为每个孩子的特点是不一样的。过程中充分发掘每个孩子特点,告诉他你还是很厉害的,你的想象力很强、实验数据量很强、分析角度很棒,让不同孩子在最开始学习的时候不是一成不变地考试,而是从创新点先要让孩子有机会参与到讨论和学习里。


过程中教师所参与的是,我们在旁边进行引导和观察,发现孩子不同的特点,让他们用自己的特点和他们所擅长的内容来迎接未来各种各样的挑战。在这个过程中,实际上学生会有属于自己的习惯,包括我们所非常关心的自信心。他觉得我在过程中可能考试暂时不是100分了,可能得90分、85分等等,但是可以在创新实践科创活动当中展示出自我的特点,可以给我们一些机会。我们在十多年的时间里不断搭建平台和土壤给这些孩子。


有一些孩子有很突出的科学家特质,我们教会他科学的方法、科学家的态度,包括科学的精神。在这个基础上,因为做实验经常没有标准,做来做去没有结果,或者数据做了很多误差比较大,面对困难和挫折的时候,孩子们会表达出什么样的一些潜质;他做出来,在实验PK和辩论中取得一些成绩时,会不会胜不骄败不馁,所以要培养他们的态度,最终形成对自我认知和决心,这样学习潜力和动力才会建立,这样不会放弃让自己有更高目标。


从我们这么多年的坚持和数据来看,孩子们都取得了很好的成果,他们也去到了他们心仪的学校。最关注的还是让改变发生。从评价来说,不会看这个孩子拿了多少奖或者到了什么学校,而是看这个孩子在学习过程中有没有发生一些变化,比如说他更有勇气了、比如说他更主动进行学习了。我们经常发生的是举手,哪怕中学生积极主动进行举手发言,很积极,回家很主动完成实验、目标,这样的一些变化是我们更看重的。


刚才说每个孩子都有不同的潜力,如果孩子有目标、有动力,还有一些创新的潜质和特点,我们又有这样的平台和评价体系,其实可以让很多孩子有不一样的机会,一些奇迹就会发生。


在今年也进一步提出了开源、融合和智创,什么意思呢?现在在鼓励全民创新,无论是大学生还是中学生,在上海也会执行综合素质评价,让成绩不再成为唯一的考核标准,而是五育并举、全面育人。


这个背景下,这十几年来一直在做青少年科创的工作,如何发现孩子自身特点和潜质,找到适合他和他自己想要积极主动完成的这些课题和方向,我们在今年就发布了《七大青少年科创命题》。何为开源呢?我们想把青少年科创事业做成是全民化、公益化、面向全体的,也就是所有人对命题和方向感兴趣都可以参与到科创实践活动当中来,所有东西都是免费的,我们也会通过各种短视频平台把学生过程、把很精彩的变化,记录下来免费分享给大家,一年之后所形成各种各样的成果我们也欢迎全国各地甚至是全球小伙伴,如果你有自己相关的实验研究也可以分享给我们。我们想做成开源公益的科创平台,让更多的孩子有潜质和特点但没有这样机会,都可以享受更多科创活动资源和平台。


开源和融合是非常重要的理念。第一,坚持学习知识、道理、公式本身一定要跟现实生活、现实场景做融合。德物治理一定要有物、要有现实场景,要跟生活问题结合起来,能不能学以致用,充分了解模型和概念背后所传递的道理。


第二,孩子是创新原动力。人在创造力最强的时候是青少年的时候,这个时间段里我们看到了太多充满想象的,是成年人或者大学教授都想不到的一些事情。在这个背景下,孩子们的创意希望也能够与产业、与实际应用场景进行结合,这是我们非常重要的融合。我们也会把各种各样的技术和平台进行融合,除了智勇科创实践基地,再加上学校、企业,大家一起共同为青少年创新教育提供非常好、非常开放、非常包容的生态。


最后是智创,希望孩子们智慧地、充满勇气地进行创造,这是今年非常重要的变化。不要一做科创就是为了升学和竞赛,而是让所有人参与进来,都能够体会到创新的乐趣。这样,孩子第一有兴趣,第二有信心,他不断在行动,我觉得是创新的原动力和种子,也是我们做创新教育非常重要的愿景和目标。


我们一直有个说法叫打破教室的墙、离开学校的栏、用脚步丈量世界。我们2014年跟教师上山,进行全天10小时在山上非常严酷科学实验考察,没有一分钟参观、旅游的行为。在这个过程中,很多孩子对昆虫、土壤感兴趣,很多孩子环保意识非常强,回到家里发生了很多变化,很多孩子会用先进人工智能技术为野外科学家们提供各种各样的创意和发明,很感动。这里我列了孩子们科考过程中做的课题研究(见下图),可以看到非常有趣,不是单一野外,相当于把生物、环境跟化学、物理所融合的跨学科的科创成果。


创新人才早期应如何进行干预和培养?创新人才早期培养的逻辑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的模式也非常清晰了。刚才说教方面、培养态度最终建立自信、培养目标我们要有整个形势,这张图(下图)可以看到我们的场景,通过分组、讨论,包括设置无数个跟生活中相近的,相对来说比较低结构的场景,这里给大家解释一下为什么会原则低结构引入手段,因为跟生活够近,我们想告诉孩子们创新不是一定要等到大学、一定要等到工作才可以创新,我们身边生活、玩具、生活中小例子和现象都是可以让我们进行创新的一些源泉,只要我们善于去观察,保持好奇心,又愿意去行动,我们都可以。


创新人才早期应如何进行干预和培养?创新人才早期培养的逻辑


我们特意把所有体系设置成低结构型,又跟身边生活所结合的场景,这样可以让孩子们很容易上手,我们叫必然成功,必然可以在里面作出一些创意和想法,这是我们整个活动设置的方式。我们非常关注大家的思辨性,每次跨学科科创活动当中都会设置很多PK环节,围绕一个开创性问题不同同学从不同视角进行KP和辩论,这样观察和学习也就发生了。


这里可以分享两个长期持续主义的例子。第一是冯林,他当时的学习有点偏科,他想成为小黑客,所以他当时很短时间内自学编程、做网页网站,所以他做了交互平台,自己觉得很酷,通过手机、平板、云就可以进行线上交互,非常棒。这个过程中还是遇到很多挫折,一些评委认为可能做的比较简单,父母担心是不是影响成绩等等。而我们做这件事情的信心和决心,来自我认为你是这方面的天才、有这方面的潜质。还有小孔同学,同济大学现在在继续他的研究。


通过这样的例子,此时他的底子什么样,他偏科还是不偏科、男生还是女生,当孩子信心一旦建立,他对这件事情有兴趣他是很执着的,我们当然要稍微设计和提供土壤和平台,要给包容评价机会,这样孩子是很容易冒出来的。我相信对中国国家来说,我一直说基础教育是世界上非常厉害、非常伟大的教育形式,中国人又非常聪明、勤劳、善良,我们持续投入做一件事情很容易做出很好的成果,这些孩子在未来当他步入到社会以后,我相信一定是整个社会各行各业创新的源泉。我们认认真真、扎扎实实做这样一件事情,坚持了十几年的时间。


创新人才早期应如何进行干预和培养?创新人才早期培养的逻辑


这一页(上图)呈现了无数个像冯同学和孔同学的案例,上面每一张图片都是基于孩子们自身的特点所形成的结果,有个小狗做尿不湿、有3D打印研究鸟类飞行和进化、打羽毛球花样滑冰旋转、艺术生做音乐相关,体育生和艺术生为什么也可以做创新研究呢?当然可以。在智勇科创、不刷题俱乐部理念下,我们坚信每个孩子都有不限可能,只要我们愿意为他提供足够的包容,给他这样的平台和机会,其实他们都可以创造出很多让我们意想不到的奇迹和惊喜。


这样的背景下再回头去看学习也好、升学也好,其实都是一件水到渠成的事情,还是要不断坚持做这样的事情,我希望爸爸妈妈和老师都坚信这一点。我们国家目前教育改革方向一定是非常正确的,因为我们从世界来看都需要更创新型的人才、更加多元评价体系,大家对哪个感兴趣我可以跟大家分享一下。


这里引用了刘慈欣一句话"当生命意识到宇宙奥秘存在时,距他最终解开这个奥秘只有一步之遥了",引用它还是希望让孩子们知道当我意识到的时候,而不是我关注点停留在分数、停留在升学上,当我有这个意识在接下来有一定的行动,其实我们就离成功不远了,所以创新也没有那么遥远,只要我们从一开始打好坚实的基础。


这次创新大会主题叫新逻辑,但如果谈到教育本身的话还是回归到了教育最本质,逻辑可以说叫回归。对教育来说是非常简单的,大道至简,就是育人。


我们国家现在所坚持五育并举、全面育人,说是新的方式、新的逻辑,与其这么说不如说是回归到对人关注本身,返璞归真,所以教育育人,希望我们都可以不忘初心,为整个青少年一起搭建平台和土壤,为未来各行各业提供创新型的人才,这是需要整个社会一起努力的。


张华楠:大勇老师分享过程中提到创新,不论是体系创新还是教育创新,都离不开这两个字,我还挺好奇一开始PPT讲到北欧混龄教育,能不能分享一下。


关大勇:是分层教育方式,我们实验教学举的钟摆例子也是一个道理,不同孩子有不同经验和背景,在不同体系里当我们目标不是以年龄作为0和1标准,不是这个年龄一定要干什么,大家要坐在一起进行讨论,这个过程中表达出了很强的一些特点和天赋,这时候就可以自然进入下一阶段进行研究,可以让不同特质小孩和有一定小孩汇聚在一起,从中国老话来说不拘一格降人才。


张华楠:这种模式很创新。我现实中会遇到这种情况,我这一届90后,孩子进入班级之后,不是他自己愿意,是小孩早点去学校做自己的事情,他有点跟不上,他进入更高年级会害羞不敢说话,有这样情况是吧?


关大勇:会的,这是我一直讲的观点,知识、技能可以提前学习,您刚才举的例子是知识、技能水平到了,智力水平到了,有一点不能忽略就是人的心智发展有规律,心里成熟度、心智发展度和关注点,一再关注智力点可以提前,其他方面一定要配套,这种混龄分层对于现场教学设计、策略、评价、老师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希望整个土壤进行调整和改变,我觉得挺符合新逻辑的主题,所以关键点在于心智和心理这两个点。


我们现在关注五育并举,我们关注点还是在于既要脑子健康也要心里健康也要身体健康,是这样的画面。


张华楠:在您从事教学过程中有遇到这种情况吗?一个班级有很大小孩和很小小朋友。


关大勇:非常常见,"不刷题"国家报道我们也很骄傲,昨天也进行了天工课堂连线,跟吴老不刷题学物理进行连线。央视采访还有一个小姑娘当时是这样的情况,她跟爸爸妈妈超前学了好多东西,到我这儿来她学了几百节生物、化学、物理、地理,她来的时候只是地理,用她自己的话讲像自闭少年一样,走路、正眼看人、熘边非常没有自信,但她的实力水平很强,就是知识阅读是非常强的,她没法跟人正常交流,她在我们这里跟着初中孩子一起学习了研究型课程。


她学完了以后我当时强调让她回到了小学科学启蒙班级里,她说这个我都学过了,初中都学过了,为什么要学习小学呢?因为你要回到属于你的那个生态环境里去,你一定回去的,而且你认为你的特长只是知识层面上,你在团队理解、表达辩论、演讲、数据处理、分析、想象力、动手能力,你可以在这些方面全面提升,你有那么好的知识储备与基础。到她五年级毕业的时候,她已经在全校进行了互动式科学秀的表演,对她来讲变化非常大,最后爸爸下决心一起去了国外,现在她在多伦多大学,她非常骄傲是在加拿大读高中的时候,她说我要像世界人民证明中国学生不仅仅只是理科竞赛厉害,我们做学术研究也很厉害,她代表加拿大国家代表队参加国际中学生物理学术竞赛。


你刚才讲我脑子里一下想到这个小姑娘,非常非常经典一个案例,这样的案例我可以讲三天三夜,当这种教育真的发生会给我们很多不可思议的改变,很激动。


张华楠:特别感谢关老师的分享,刚才也说到在您职业过程中遇到了非常多鲜活的案例,在这里向您发出邀请,钛媒体在布局直播平台希望您入驻钛媒体每周持续分享很多关于创新教育的故事,非常期待。


关大勇:很荣幸,谢谢!


相关文章推荐:


以改革激发人才创新创造活力


发展的关键在创新,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人才的关键在制度。体制顺、机制活,则人才聚、事业兴。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加快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极大释放了"人才红利",为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巨大历史性成就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要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面对新目标新任务,我们亟须进一步营造有利于激发人才创新创造活力的良好制度环境,为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提供坚实的制度保障。


强化主体责任,为用人主体放权赋能


人才适不适用,怎样用好人才,用人主体最有发言权。根据客观需要和实际情况向用人主体充分授权,是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重要方向。


赋予用人主体更大自主权。没有用人主体的积极性,就没有人才的积极性。要针对用人主体在培养、引进、使用等方面的实际需要和突出问题,赋予用人主体更大的选用权、调配权、评价权和激励权。要遵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充分发挥市场在人才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鼓励用人主体按照市场化导向扩大自主权限,特别是保障国有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企事业单位自主开展人才招聘、评价、薪酬激励。凡是用人主体能够自主决定、自担风险、自行调节、自行解决的,可放手让用人主体去解决,发挥用人主体的积极作用。


健全用人主体履职尽责机制。放权不等于放手。在放权赋能的同时,应明确政府、行业组织和用人主体等的权责边界,把握好"谁来放、放什么、怎么放"和"谁来接、接什么、怎么接"的关系。用人主体应发挥主观能动性,对下放的用人权限和事项,应增强服务意识和保障能力,建立有效的自我约束和外部监督机制,确保下放的权限接得住、用得好。职能部门应建立健全用人主体履行责任的监管机制,将人才工作成效作为衡量干部政绩的重要标准和依据。


创新培养机制,为人才集聚夯实根基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完全能够培养出大师"。自主培养人才是国家和民族长远发展的大计,是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环节。创新人才自主培养机制,是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重要内容。


走好人才自主培养之路。建立人才资源竞争优势,归根到底要靠自主培养人才。要依托我国拥有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高等教育体系的独特优势,支持高校特别是"双一流"大学在培养基础研究人才上发挥主力军作用,全方位谋划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建设一批基础学科培养基地,培养高水平复合型人才。制定实施基础研究人才专项,长期稳定支持一批在自然科学领域取得突出成绩且具有明显创新潜力的青年人才,培养造就大批哲学家、社会科学家、文学艺术家等各方面人才。


聚焦"四个面向"培养人才。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交织影响,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亟须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自主培养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和高水平人才队伍,增强对世界优秀人才的吸引力,大力培养和使用战略科学家,有意识地发现和培养更多具有战略科学家潜质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争取在关键核心技术领域拥有一大批战略科技人才、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实现在世界主要科技领域有一批领跑者,在全球新兴前沿交叉领域有一批开拓者。


完善人才集聚机制。要实现"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这一战略目标任务,必须聚天下英才而用之。要积极开展人才发展体制机制综合改革试点,推动人才制度政策从"与国际惯例接轨"向"推动规则演化"转变。要加强人才精准引进,在有条件的地方集中优质资源,重点支持建设一批国家实验室和新型研发机构,加快建设吸引和集聚人才的重大平台。要创新"使用弹性、服务个性、管理柔性"的灵活引才机制,完善海外高层次人才(及其家人)签证、永居、社会保障等政策体系,不断提高在全球配置人才资源的能力,为打造一流人才和创新团队提供良好的体制机制。


完善人才管理,为人才成长减压松绑


没有海纳百川的胸襟,就难有天下英才的归心。要做到人才为本、信任人才、尊重人才、善待人才、包容人才,就需要不断完善人才管理制度,让人才创新创业创造活力竞相迸发。


构建尊崇人才的激励体系。尊崇人才才会产生人才,争做人才才能人才辈出。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史,也是一部集聚人才、团结人才、造就人才、壮大人才的历史,涌现了许多聚才爱才敬才用才的美谈佳话。做好新时代人才工作,应传承我们党聚才爱才敬才用才的优良传统,弘扬科学家精神、企业家精神、工匠精神等,优化人才表彰奖励制度,加大先进典型宣传力度,在全社会推动形成尊崇人才的风尚,不断提升人才的获得感、荣誉感。


构建人才为本的评价体系。只有用好人才评价这个"指挥棒",才能营造有利于激发创新创造的人才生态。要"破四唯",更要"立新标"。坚持实践标准,分类推进人才评价机制改革,衡量人才的评价体系更加重"绩"而非"迹",加快建立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形成并实施有利于人才潜心研究和创新的评价体系。构建充分体现知识、技术等创新要素价值的收益分配机制。健全青年人才评价体系,支持青年人才挑大梁、当主角。遵循人才发展规律,打通晋升通道的"中梗阻",突破成长的"天花板",让人才干事创业更有干劲、更具活力。


构建信任人才的使用机制。信任人才是尊重、善待、用好人才的重要前提。无论在科研项目管理还是在科研经费使用等方面,应建立健全基于信任人才的制度体系,赋予人才更大技术路线决定权、更大经费支配权、更大资源调度权,充分释放人才创新创业活力。不求全责备、不论资排辈,不用一把尺子衡量,让有真才实学的人才英雄有用武之地。营造既鼓励创新又宽容失败的良好氛围,给人才成长更多时间和空间。


优化政策配套,为人才服务提质增效


吸引、留住、用好人才,既要有良好的"硬环境",更要有优质的"软环境"。要从人才关注的"关键小事"入手,全力打造拴心留才的人才服务政策链。


推进服务政策集成化。面对全球日益白热化的人才竞争态势,要加快构建具有吸引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人才政策体系。运用系统集成思维,推进人才链与政策链深度融合,围绕人才链部署政策链,围绕政策链拓展人才链。聚焦基础研究人才、领军人才、急需紧缺特殊人才、青年人才等不同人才群体,实施差异化集成性政策,从人才发展的全生命周期、人才工作的全过程链条完善系统性政策安排。


推进服务资源集中化。优质服务是拴心留才的核心竞争力,也是打造人才资源"吸铁石"的魅力加分项。应围绕人才链构建服务链,依托服务链筑牢人才链。要以用户思维想人才所想、急人才所急,改变人才政策、人才服务"碎片化""分割化""部门化"的现象,打造集引进人才、服务人才、赋能人才、引领人才等功能于一体的人才创新创业服务综合体,重塑人才服务业务流程,深入推进人才创新创业全周期"一件事"改革,为人才发展提供全周期、全方位、便捷化、及时化的服务。


推进服务方式智慧化。人才服务是个系统工程,要充分运用智能技术,提高服务人才的智慧化水平,让人才静心安心舒心做学问、搞研究。要加快人才服务领域数字化改革,打造"线上 线下"人才服务综合体,推进人才服务云平台、"人才码"和引才云平台建设,打造"网上综合体""掌上综合体""码上综合体",实现人才服务"一键搞定""一次办好",让数据多跑路、人才少跑腿甚至不跑腿。


注:文章内的所有配图皆为网络转载图片,侵权即删!

微信扫一扫分享资讯
客服服务热线
9:00-18:00
微信公众号
手机浏览

Copyright C 2009201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粤公网安备 44030902001943号

地址:深圳市龙华区龙华街道龙环一路南方明珠商务中心5楼A525 EMAIL:kf@pingxiu.com

Powered by PHPYun.

用微信扫一扫